日期:2025-07-14 07:41:50
一提到溥仪,大家脑海里立马就蹦出个标签——那位最末的皇上,还是那种结局超赞的末代皇帝!
1959年,溥仪在抚顺的战犯管理所已经干了10年的苦力,突然听说中央要放一批战犯,他心里七上八下,有种不祥的预感,自个儿应该是被遗忘的那一个,但心底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小期待。
没想到第一个说名字的就是他,简直像中了大奖,因而一出门就乐开了花,干活儿也劲头十足!
郭沫若想把他拉壮丁当助手,他一口回了声,直接让对方面红耳赤。
溥仪到底是咋个讲的呀?
末代皇帝溥仪说:“我不要谁也不能缺少我,我的过错可大了,论本事我可没比别人强多少。”
后来想到听到特赦那事儿时,溥仪忍不住自笑说:“真是天上掉馅饼啊!”
照他这么说,作为清朝最后个皇帝,他这一辈子简直就是翻山越岭的闹剧,干的事儿让国民都不好意思睁开眼!
他在紫禁城里享受了前半生的奢华,穿着西装、戴着眼镜骑自行车在宫殿前开心地嗨着,可外面可怜的人们却连饭都吃不上,满街都是饿得瘦骨嶙峋的影子,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!
就算袁世凯想让这位皇帝下台,裕隆太后硬是给他撑腰,替他发了退位的通知,让他还能继续享受那种奢华日子。
这事儿一发生,肯定还有后续,弱的最终得让强的占了位置。冯玉祥来了,那些还 dreaming of the royalty 的清朝遗老遗少就被撵了出去,溥仪也正式开启了他那不容易的人生旅程。
这位皇帝啊,身为大人物,即使到哪儿也得亲自打点自己的琐事,可没至于饿得去街头要饭。后来跟日本人混,做个傀儡皇帝,基本的日子还是能过得去的。
看到咱中国人在日本人手下被整得死去活来,东边的土地也慢慢被他们给瓜分了,他心里难道不觉得愧疚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吗?
可能是有那么个东西,但他就是忙来!
1945年,日本在各路压力下终于决定跪下投降,裕仁天皇的声音从广播里蹦出来,溥仪一听心里开始打鼓,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见阎王了,于是想方设法往日本跑,至少能多活几天。
朝代换来换去,最后就把皇帝的脑袋拎出来发福利,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可不是一次两次了!
眼睁睁地看着奉天机场的飞机就摆在那儿,他眼看快要脱身了,结果苏联红军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样,把他的新生之路给砍断了,直接把他拖到了一个满是陌生味道的地方——莫斯科。
这段日子他过得还算可以,虽然挂了个战犯的名号,但一个人住得挺舒服,吃的也不错,根本不用像别人那样天天干活。
就去法庭上说话,把他折腾得不轻!
那些日本官员拼命为自己的坏事找理由,他也是死抓着不放,想甩掉自己的责任。
小明从小跟外教庄士敦学的英语,偏偏不说英文,反而喜欢用一堆文言文把人整得晕头转向,连翻译都快抓狂了!
整整八天做证,花了六天琢磨他的古文,就像在解密宇宙密码一样!
办完证件,哥们儿被送回了莫斯科。要是在那儿混日子,也算个美差,但他想得太简单了,1950年新中国跟苏联扯淡,把溥仪给转到抚顺战犯管理所,准备为自己当年的那些糟心事补偿一下。
这火锅不再给你加料,反倒因为前朝小皇帝的身份让你更受冷落,那帮军官简直就是瞧不起这位无能的老大爷。
新中国人人都是老乡,他在管理所乖乖改造,反而觉得舒坦了不少。
1959年,中央说要放一群战犯出监狱,溥仪心里七上八下,既希望又觉得没戏,按照他自己的罪孽和地位,这可真不可能轮到他,更别提是头一批了。
可当大会上那位主播一开口就念出了“爱新觉罗·溥仪”这名字时,他心里仿佛放了烟花,脑袋里瞬间被各种情绪给轰炸了!
“这真是太给面子了,出门得好好干活,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!”他心里嘀咕着。
溥仪一开口就说不行,结果碰上了当年的兄弟姐妹们,发现他们在新社会混得风生水起,他心里乐开了花。连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对他很客气呢!
他一接过户口本,两只手恨不得跪下,样子就像得了个新命一样,认真得不行!
才是真正的生活开始,最关键的就是找工作!新社会里,大家都得靠自己双手赚钱,没谁会再专门来照顾你了。
他在那个战犯管理所学了一些本事,但最多也就是能自己缝个衣服、炒个蛋啥的,想赚钱还得再去好好学一番。
谁敢要这样一个“历史悠久”的家伙呢?
我看他们私底下肯定在把他撇得一文不值,根本不想和他搭档啊!
听说他遇到麻烦了,周总理真是好心,直接给他找工作。开始他想着去故宫打工,那里最有面子嘛,可周总理想了想觉得不合适,就给他安排去科学院当园丁了。
他在那儿跟小伙伴们一起吃饭、住下,学会了种花和移栽的本事,每个月还能赚六十块钱,那个时候这已经算个高收入了!
过了一阵子,溥仪又被调到了全国政协的文史研究组,工资也涨到了100块!
这里的工作人员还有一帮和我从战犯管理所混出来的老兵,个个文化水平不低,年纪都偏大,这份工作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量身定做。那溥仪从小在皇宫里泡着,见过花花世界,他干这活儿就跟喝水一样顺畅。
此时,一个响当当的学者瞅见了溥仪,乐得跟吃了蜜似的,这位大咖就是郭沫若,此刻他正在琢磨清朝的那些事儿呢。
郭沫若嘛,国际国内都知道的学霸,又是个曾经让人敬佩的革命搞事情的人,这小子在家乡可是红得发紫,大家见了他都得多端着些。
1960年那年的一个聚会,他一看到溥仪,立马就喊道:“老兄,帮我把清朝的资料翻译一下呗!”
郭沫若干嘛非得去求溥仪的帮助呀?这事儿听着真稀奇!
当年清朝的书本资料都是双语版本,甚至有些是满文写成的,郭沫若这位汉人对满文是一头雾水。
他想着要自己学东西,可惜那时候他都快七十岁了,虽然以前是个学习牛人,但脑子转来了。要是有个人给他翻译就好了,这样省事儿多了,于是他想到了名声在外的满清皇帝溥仪。
溥仪却没有顾及他的面子,直接拍板说:我不会说满语。
那会儿到场的都是些名震四方的大人物,这番话把郭沫若弄得面红耳赤,尴尬得像个热锅上的蚂蚁。
大家面面相觑,这时溥仪突如其来地插嘴:“郭兄,你眼花了,这可是‘清明上河图’茶壶,不是乾隆的鼻烟壶!”
众人被溥仪的话吓了一跳,全都把脑袋扭过去看他,再看看郭沫若,愣得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溥仪一指出那些细节和花纹,大家立马傻眼了,明显不对劲啊!
溥仪这小子说话靠谱,毕竟是乾隆的后代,从小看见的好东西估计比咱们吃的饭还要多,绝对更有说服力!
郭沫若心里想着:“我这个老兄可是谦虚到家了!”没见他皱一下眉头,不光没恼火,反而更加下定决心要请那位大仙来帮忙,结果又被溥仪给一句“不了,谢谢”给打发了。
这俩人之后一直闹别扭,可能溥仪根本不懂,或者就是不乐意搭把手,至于到底咋回事,谁也搞不清楚了。
#夏日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
蚂蚁配资-如何配资炒股-股票配资开户手机版-配资实盘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